产品展示
今年以来,东莞市持续推进建筑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培育和发展行业内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擦亮“东莞建造”品牌名片。近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逐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实施方案》,旨在加快补齐建筑工程品质短板,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促进建筑行业全链条质量提升。
连日来,笔者走访东莞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对话活跃在一线的城市建设者,挖掘东莞奋力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其中,东莞建筑业国企在推动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包括建筑机器人、5G无人塔吊在内的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持续创新进取,让工地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交出了一份推动“东莞建造”高水平发展的生动答卷。
漫步东莞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提升建筑质量、优化施工管理的关键。这些技术不仅推动行业降本增效,还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东莞城工集团(下称“城工集团”)C Park项目,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如哨兵般遍布每个角落。这些设备——自动化监测全站仪、自动化测斜传感器、智能无线数据采集终端、超声波探伤仪等——它们不仅是“智慧工地”模式下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延伸,更是项目质量的“守护者”。
在传统建筑施工中,监测往往依赖人工,这样的形式如同盲人摸象,数据获取既不及时也不准确,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安全风险隐患。而在BIM技术加持下的监测设备,就像赋予了建筑生命,能够实时捕捉建筑结构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细微变化。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预警,让施工团队能迅速响应,及时作出调整施工策略,以预防质量事故、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进度。
“C Park项目以其建筑方案的创新和复杂的地上结构,尤其是钢结构曲屋面,是对实施工程技术的严峻考验。”项目负责人黄浩尧和记者说,“我们利用项目全维度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模型,通过模型进行复杂结构的设计和分析,生成精确的三维模型和施工图纸,为现场施工提供精准指导。”
黄浩尧介绍道,结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的应用确保了钢结构材料加工和空中拼装的精确性,大幅度减少了施工中的变更和返工,明显提升了施工效率。
在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建设中,如何在保障展馆内墙质量的同时实现修旧如旧,并呈现举重项目独有的“力量感”,是城工集团项目负责人张波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一工艺通过创新模板加固、明缝和禅缝控制等施工工艺,严控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举重博物馆的结构稳定和耐久。同时,它还赋予了建筑自然质朴的质感与独特的艺术气息,使博物馆建筑风格与举重精神相得益彰。
提升建筑质量,智能设备来助力。在东莞松山湖展演中心项目现场,由中建一局五公司自主研发的“鲁班1号”智能模板加工装备成为施工现场的“明星”。这台装备的效率让人赞叹:仅需90秒完成上料、10秒完成贴标,日加工量超过270张,它具备自动配模、切割、贴标、吸尘、上下料等多项功能,让加工效率提升了50%,废料率降至5%以下,明显提升了综合效益。
“鲁班1号”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智能建造理念的生动实践。它通过精准的自动化流程,确保了模板加工的高标准和高质量,为建筑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建一局五公司项目经理马丽勇表示,公司结合建筑行业特性与自身状况,制定了战新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质量云检平台、X—MEN机器人、智能模板加工设施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设备已在行业崭露头角,正全力推动施工工艺与水平的提升。
随着建造技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应用,“东莞建造”将迈向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未来,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在追求建造品质的过程中,东莞建筑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在科技浪潮中迎来了变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地推进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推行“智慧工地”和智能技术,提升安全监管水平,预防事故发生;在建设一线,在莞建筑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匹配高品质建筑的高标准、高要求。
“随着业务发展,以往依赖安全部门深入项目进行安全巡查的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城工集团安全环建中心(下称“安环中心”)负责人刘卫雄感慨道。目前,以智能监控平台为核心,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智能安全帽和“码上安全”系统的引入,使得安全检查的人效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了全员参与安全管控工作。
在施工现场可见,智能安全帽不仅提升了工人的个人防护,更成为了工地的信息枢纽。
通过内置的摄像、定位、通信与影像记录模块,安环中心能够实时追踪项目管理人员现场巡查情况,一经发现安全风险隐患或不正常的情况,如工人违规操作、设备故障隐患、环境风险等,可立即向项目有关人员预警,极大地提升了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处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据刘卫雄介绍,施工现场的二维码包含了每个巡查点的安全检查事项,管理人员扫码后,根据列出的事项做检查,发现问题即可通过小程序快速上报给责任班组,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安环中心还能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帮助制定预防的方法,减少安全问题复发。
城工集团董事长阳凤萍表示,国企在建筑业发展中应起到引领作用。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持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数字化设备,以提高施工安全性、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已成为业内共识。
深度融合“技防”与“人防”,打造安全生产管理模范,则是中建五局华南公司华润置地17号地块项目组交出的答卷。
据项目负责人肖金东介绍,项目采用了多项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极大提升了安全监控的精度和效率,加上持续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优化,为项目安全上了双保险。
在“技防”方面,项目引入健康驿站对工人进行健康和体温检测,保障人员健康符合工作要求。同时,采用智能安全巡查系统,通过安全摄像头和传感器监控施工现场,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安全风险隐患。5G智能安全帽、安全带和虚拟质量样板可视化交互系统的引入,实现了智慧化、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实施工程质量和效率,有效保障实施工程人员安全。
在“人防”方面,项目实施了安全网格化管理、行为安全之星活动、安全早训晚会等措施,强化安全文化和制度建设。
可见,智能化管理在满足建筑安全标准的同时,也提升了施工效率,为东莞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近日,选址于市中心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顺利完成了钢结构首吊。该项目独特的钢结构设计——建筑屋面钢梁数量超越600条,南北两侧的大悬挑的高度高达30米——对施工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施工现场,一台高耸的明黄色塔吊设备十分引人注目。这台高约75米的5G无人塔吊主要负责运输现场的钢筋、混凝土、预先制作的构件等重物。
据介绍,这台塔吊改变了传统的塔机操作方式——从至少需要3名工人,到现在只需一人和一部手机。同时,它还在无人驾驶、自主避障和群塔协同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科技实力。
来自中建五局华南公司的操作员郑师傅告诉笔者:“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爬上去了,现在都是站在地上用手机操作。”这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风险,还极大提升了设备管理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除5G无人塔吊外,地面整平机器人、建筑清扫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等多种智能建造机器人也活跃在东莞城市建设一线,引领着建筑行业的革新。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项目现场,智能建造机器人组团“上岗”,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测量机器人正以其精准的AI测量算法自动完成测量任务——它使用虚拟靠尺、角尺等工具,实现全自动测量、高精度成像和智能报表生成,让测量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
一旁,地面整平机器人正在混凝土地面上忙碌着,它能够最终靠全自动导航系统和智能运动控制算法自动整平施工。据中建五局华南公司项目技术总工李大强介绍,该机器人不仅提升了施工精度和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施工水平度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节省了约28%的综合成本。
在南城商贸金融大厦项目工地上,十余台智能建造机器人正依据工程进展逐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施工保驾护航。
据来自中建八局湾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建八局湾区公司”)的项目总工谢意介绍,项目使用的智能机器人均为公司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在将它们投入一线使用的同时,公司也会与建筑设计企业、设计单位一同进行做法与工艺上的优化。
在项目工地,可以看见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的ALC条板运输和安装机器人,它们能同步进行运输取料与定位安装,在规避了工人安装风险的同时,将作业效率提高了60%以上。
中建八局湾区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质量总监马德超表示,企业正积极构建智能建造机器人的产业生态,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东莞市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东莞建筑业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建筑工业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对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东莞从建筑业大市向强市转变、塑造“东莞建造”品牌的关键。
通过政策引导和国企引领,“东莞建造”正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东莞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这一成就标志着东莞建筑业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例如,行业整体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行业创新发展动能不足,本地建筑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投入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低……这要求东莞建筑业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在技术和效率上实现突破。
与此同时,东莞建筑业也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其快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
一些项目通过示范应用MIC组合模块建筑技术,实现了工厂制造工程量的大幅度的提高和工地现场施工量的显著减少,节省了工期,减少了人工和建筑垃圾排放。这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东莞建筑业的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提供了新的发展态势。
首先,东莞需加强低碳韧性建筑材料及结构的应用研究,与科研团队合作,深化对高可持续性材料及结构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创新,助力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东莞面临着推动工程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挑战。结合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东莞应加强工程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新型的固废处理和利用技术,这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东莞还需提升既有房屋安全体检和结构健康监测能力。利用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技术基础,东莞应开发和应用房屋安全智慧监测系统,提高既有建筑的安全性能和寿命,为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国际化合作与技术输出方面,东莞应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的优势,热情参加“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广中国建筑标准国际化,与海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东莞建筑业的高水平发展也需要构建建筑技术平台,提高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例如,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建造新技术,建立建筑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搭建建筑行业产业互联网,发展建筑行业物联网,加强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上的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了提升东莞建造品质,创新质量安全体系,东莞应增强高品质建筑规划设计能力,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创建优质工程激励机制,促进工程质量安全品质提升,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提升整体水平。
东莞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壮大本地核心市场,积极拓展湾区空间。东莞应大力支持企业深耕本地市场,提升本市建设市场供给标准,积极拓展大湾区市场空间,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东莞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东莞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工程建设价格改革,完善管理信息平台,强化行业自律和创新发展,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